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但也存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就广东省经济梯度而言,其发展的非均衡性已不需用任何模型加以检验。广东省有21个地级市,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粤东地区包含潮州、汕尾、梅州、揭阳、汕尾五个地级市,当然,从百姓认同感来看,狭义上的粤东更窄一些;粤西地区包含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市;粤北地区包含韶关、清远、河源三个地级市;珠三角地区包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九个地级市。基于产业梯度的广东省转移产业选择研究按照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广东省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实证分析的数据主要采用广东统计年鉴工业部门相关数据。
一、产业梯度基础理论
产业梯度是发达与欠发达区域之间存在产业梯度差异,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阶梯状差距,梯度的高低用产业梯度系数来表示,产业梯度系数受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聚集程度共同影响,产业聚集程度分为动态与静态指标,产业梯度系数采用静态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产业专门化率及区域内优势产业。
区位商=(某地区某行业工业产值÷该地区 GDP)∕(全省该行业工业产值÷全省 GDP)
比较劳动生产率,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劳动者的技能、技术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生产资料的效能和规模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与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较。但由于无法获取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资料,同时考虑可分析性、可参考性,在这里行业从业人员数用行业单位数量代替。即比较劳动生产率=(某地区某行业工业增加值÷该地区该行业单位数)∕(全省该行业工业增加值÷全省该行业单位数)。
产业梯度系数=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梯度分析
根据对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与计算,分别得出了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四个区域规模以上工业2011—2017年产业梯度系数,可以反映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各地优势产业呈较为明显的梯度特性。
1.珠三角区域产业梯度
珠三角地区2011—2017年产业梯度系数持续大于1的产业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机械和设备修理业,金属制品,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生活消费产品的聚集,说明珠三角的人员集聚性;电子业、通信设备、电器、装备制造等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说明珠三角区域位于广东省产业梯度高端水平。
2.粤北区域产业梯度
粤北地区2011—2017年产业梯度系数持续大于1的产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这些产业主要是由自然要素禀赋而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说明了粤北地区位于广东省产业梯度低端水平。
3.粤东区域产业梯度
粤东地区2011—2017年产业梯度系数持续大于1的产业有: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这些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说明粤东区域产业结构在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位于广东省产业梯度中端水平。
4.粤西区域产业梯度
粤西地区2011—2017年产业梯度系数持续大于1的产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这些产业主要是依据当地自然要素禀赋而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源密集型产业。但是,近年来粤西区域大于1的产业梯度系数持续增加,可以将粤西地区第二产业定位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并位于广东省产业梯度中端水平。
三、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集聚动态分析
1.珠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动态分析
在珠三角区域内制造业有很高的集聚度。2017年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三个行业产业集聚指数分别是0.8119、0.7553、0.8543,在此期间三个行业同时在粤东、粤西、粤北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产业集聚,说明三个行业已成功实现转移,并有了很好的适应性,这三个行业又具有较强代表性,分别代表着劳动密集业、初加工产业、污染类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产业。2010—2017年期间,计算机通信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珠三角集聚能力得到加强,并在广东省和各地方市政府的规划与扶持下,进一步吸引资本与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产业优势明显。珠三角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等,培育壮大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的新兴产业。
2.粤东区域产业集聚动态分析
从数据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粤东区域的产业专业化明显,分析的规模产业中,有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16个行业,说明在2010—2017年期间有更多的资源与要素流入,并不断强化与成长,产业的专业化不断加强,具备承接更多珠三角相关产业的基础与条件。
2010—2017年期间粤东区域产业集聚指数下降的行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2010年产业集聚指数大于1,然后出现下降的行业。此类产业有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这些产业在2011年高速发展并已形成集聚,由于产业低端,在区域内已形成拥挤,在有限的资源与要素竞争压力下,减少了吸引力,产业开始向外扩散;另外一类是区位商在7年间一直小于1,并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的行业,此类产业有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粤东区域的发展一直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不但无法吸引要素的流入,还出现产业要素的持续流失,在粤东区域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专用设备制造业。
3.粤北区域产业集聚动态分析
在2011—2017年期间,粤北区域有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3个行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大于1,表明这类产业在北部发展良好。尤其是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提高较快,三个行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分别是3.4125、2.6608、7.4978,他们的增长速度都超过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说明在2010—2017年期间,经过承接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入,产业集聚效应得以体现。粤北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例如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在2010—2017年期间一直高于全省均值的速度发展,吸引了相关要素的流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指数提升,主要得益于粤北区域的产业园区建设,并大力引进通信产业项目落地。
4.粤西区域产业集聚动态分析
粤西区域2010年除了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两类劳动资源密集的产业以及区域要素禀赋高的石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集聚,但经过7年的发展,产业动态聚集指数大于1,高于全省平均的产业有26个。传统产业在粤西区域有了很强的集聚能力,从产业集聚指数来看,化学纤维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集聚能力在逐步下降。
四、广东省产业梯度转移的产业选择
梯度转移产业的选择,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要以本地的产业竞争优势为重要依托,结合广东省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产业选择,在承接产业时还要充分考虑市场效率高低。
1.珠三角区域转出产业的选择
当衡量产业聚集度的静态指标区位商大于1时,动态指标产业聚集指数小于1,该产业在此区域的增长速度放缓,产业有向外部转移的可能或趋势;如果静态指标区位商小于1,说明该产业在此地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总产值数据,计算出的区位商和动态聚集指数,从而确定珠三角地区工业产业向外转移趋势。
2.粤东西北承接产业选择的相关指标
通过对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的计算,将计算结果结合起来考虑分析,可以将产业的发展分成四种情况。
① Q﹥1,A﹥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发展速度快,产业的竞争力强。
②Q﹥1,A<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集聚产业要素能力减弱,产业开始往其他地方扩散, 出现产业衰退。
③ Q<1,A﹥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虽然没有形成集聚,但发展速度快,集聚产业要素方面存在优势,产业集聚正逐渐形成。
④Q<1,A<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在吸引要素流入方面的能力较弱,难以形成集聚。
3.粤东、粤西、粤北承接产业的选择
经过计算,筛选了广东省四个区域 Q<1 且 A>1 的行业,表明区域内这些产业虽然专业化程度还存在不足,但是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之态明显,可以反映出区域内的这些产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与追赶期。相反,区位商 Q >1,而产业集聚指数 A<1,这表明区域内这些产业专业化水平高,但发展速度变慢,产业的集聚能力出现了退化的迹象。

表1中所列各区域产业发展速度快,集聚要素优势显现,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具有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条件与能力。
五、广东省转移产业选择启示
1.利用成本价格优势,诱导产业主动转移
经济和成本因素是影响产业转移重要因素之一,成本优势越大的地区,吸引转移产业越多。成本不但包括生产要素成本价格,还包括商务等交易成本价格,生产要素成本价格更多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地方政府要对交易成本价格调控干预,提高政府效率,减少制度成本,降低交易成本。
2.完善产业转移对接平台
通过搭建产业转移对接平台,利用合理有效的对接方式,实现双方需求与能力相吻合的经济互动引起的产业对接,实现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区域之间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广东省于2005年开始产业转移园建设,目前,广东省共设立了87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园是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对接平台,但在产业聚集、梯度转移布局、园区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空间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产业衔接的问题。粤东、粤西、粤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依托具有承接能力的比较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产业转移园建设成为产业对接与转移的重要平台,全力完善园区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产业配套功能体系。
3.通过机制建设,协调两地政府在产业选择方面存在的矛盾
产业转出与转入两地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增长速度考虑,各地方政府更多是关注自身GDP、财政收入和就业,一般不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特性,产业转出与承接存在选择上的矛盾,梯度转移后劲不足,地方政府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意愿。需要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逐步实现政府、企业和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李文生(1971-),男,江苏丰县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